对余秋雨看法的看法
文章原载:温州清洁 文章出处:http://www.9wwg.com/ 文章版权:如需转载本文,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原载以及出处,谢谢!
请大师多启发生命,少浪费他人生命赵志疆在今年的“两会”上,不少作家在提案上联合署名提议增设“国家阅读日”。但学者余秋雨却在其博客上发文章表示反对。他说,阅读能启发生命,但更多是浪费生命。孔子、老子、墨子、庄子之所以伟大,在于他们的阅读量不到我们的万分之1。身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阅读早已不是1种欠缺,而是1场灾难。(三月二三日北京娱乐信报)余秋雨大师此番话有些令人摸不着头脑,明明是针对设立“国家阅读日”引发的争论,怎么又突然提出了该不该阅读这么个奇怪的问题?无论争论者对“国家阅读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他们所讨论的都只不过是需要不需要这样1个特定的“名号”,然而就在他们为大众阅读该不该“戴帽子”而争执不下的时候,余秋雨却提出,其实应当主动“缩回”那颗“戴帽子”的“脑袋”。“脑袋”既已“缩回”,“帽子”的争论显然也就没有了实际的意义。想人所未曾想、言人所不敢言,大师果然深得老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传。不去讨论此番高论是否经得起推敲,顺着大师的思路继续往下走——既然阅读“更多是浪费生命”,那么是否我们就不再需要阅读了呢?余秋雨大师提到了几个“成功”的典型,首位就是孔老夫子。但是我想,不愿继续“浪费生命”的余秋雨大师,恐怕已经忘记了“韦编3绝”这样1个典故。孔夫子到了晚年依然兴高采烈地翻烂了3部《易经》,其积极“浪费生命”的热情想来都令人感到汗颜。比起余秋雨大师,孔夫子的阅读量或许不及其万1,但比起寻常人来说,恐怕已经是1个难以比肩的数据——纵使处于这样1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到底有多少人还能拿出“韦编3绝”那样的恒心和毅力呢?以己律人的余秋雨大师似乎没有拿出足够的说服力。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余秋雨大师应该是想表达这样1种观点,“信息爆炸”不免泥沙俱下,在少数优秀作品能够“启发生命”的同时,多数不那么有效率的阅读只能是在“浪费生命”。既然如此,还不如多出门游历、考察和创造1番。果真如此,余秋雨大师恐怕过于高估了寻常百姓的财力和能力。他们既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游历和考察,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创造。“对文化见识而言”,目前他们需要的还只不过是不断补充并提高自己,而阅读不失为1种简单便捷的方法。可以理解余秋雨那份“高处不胜寒”的心境,也丝毫不怀疑他所引用美国作家辛格的话,“1个作家成熟的标志之1,是不再看什么书”。但这显然是针对精英阅读而言,而以此来要求普通人显然过于苛刻。这就好比练就了1身武功的高手耻笑初学者演练基本功1样荒诞——所谓“无招胜有招”,高手固然可以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但这何尝不是自身长时间积累的结果?当余秋雨言辞激烈地表示阅读是在“浪费生命”的同时,不知道他自己又为此而浪费了多少生命?人常说“这山望着那山高”是1种不好的心态,但“这山望着那山低”同样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位居其上者已经习惯于俯瞰苍生、指点激昂,而如此居高临下的姿态总是令人感觉不那么容易接受。既然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无处不在的阅读也就无可避免,闭目塞听显然不太现实。“国家阅读日”的争论暂且搁置,阅读永远是不可或缺的。即使不读书可以视为“作家成熟的标志之1”,但读书却依然还是普通“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只有优劣之分,而无存废之争。诚如余秋雨所言,“写作的高境界是询问自己的心灵”。无论大师们继续读书与否,如果他们能在创作时多“询问自己的心灵”,其作品能更多地“启发生命”而不至于是“浪费他人生命”。如此,当为读者之幸甚,文坛之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