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贫民到百万富翁转变的心理学基础
文章原载:温州清洁 文章出处:http://www.9wwg.com/ 文章版权:如需转载本文,请以链接的形式注明原载以及出处,谢谢!
作者:张结海,知名心理学者,我国社科领域极少数能够在世界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的中国本土学者之1。点击阅读专家博客 请听题:在印度拍摄的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成为今年奥斯卡大的赢家,共获十项提名,并且终获得8项大奖。请问,它对中国电影的启示是: a、冲击奥斯卡奖不1定非要大制作的大片不可。 b、中国的电影应该多邀请外国人参与制作。 c、编剧关键的,要有巧妙的故事才行。 d、这1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如果没有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它也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讲述了这样的1个故事:在孟买贫民窟长大的少年贾马尔参加1个名叫“谁想成为百万富翁(who wantsto be amillionaire)”的节目(该节目中国山寨版的名字叫“开心词典”)过5关斩6将,终获得了二零零零万卢布的大奖和他心爱的姑娘。 贾马尔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怎么可能回答对这么多问题呢?这就是这部电影编剧的巧妙之处,原来这些问题贾马尔不是“学习”而来的,而是“经历”而来的,换1句话说,电影里的这些问题不过是编剧用来串起整个故事的那根线。 巧合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的命运和它的主人公贾马尔1样充满了励志色彩,该片原本是华纳独立影业制作的,可是它在去年五月华纳收购新线公司后被关闭,电影发行权转让给福克斯探照灯公司,但是新公司并不看好它,甚至都不准备公映。命运的逆转出现在特柳赖德和多伦多电影节上,影评人给了它极高评价,之后《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就势不可挡,从金球奖、英国学院奖、美国导演工会奖和演员工会奖1路杀到奥斯卡奖。 那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看似偶然的成功中到底有没有必然性呢?首先,它有1个相当“俗套”的故事。中国的电影人可能忽视了这样1个问题:1个电影要打动尽可能多的人,它的故事往往很“俗套”。著名心理学家荣格提出的原型概念,说白了就是1些俗套的故事,这些故事是从世界各地的神话和传说中提炼出来的。 奇妙的是,这些故事尽管很俗套,但是由于它们流传了千百年,就是具备打动人心的魔力。比如1个富家少女爱上了1个穷困的年轻画家,这个故事有两个结尾,1个是画家后来成功了、两人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1个是画家终其1生都穷困潦倒、两人人生活很艰辛。哪1个结尾老百姓爱看?当然是第1个。你说我非不让那个画家成功,那也可以,你就必须让他死——这就是《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故事的“原型”俗得不能再俗,它就是1个丑小鸭变白天鹅,这类电影在奥斯卡历史上另1个著名的例子是《阿甘正传》。前不久我在看美国新闻时,电视台正在讨论风靡全球的“丑女系列”,主持人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版的“丑女”。显而易见,这也是同1类原型。 当然,旧酒1定要用新瓶来装。“谁想成为百万富翁”节目早发源于英国,如今也是风靡了全世界,《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用这样1个节目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不得不佩服原作者独特的视角。另外,你还记得《地球是平的》这本书吗?巧得很,男主角贾马尔刚好在印度的全球电话接听中心工作。 后,不得不承认的是,不期而遇的金融危机让《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生逢其时,全世界人民需要这样的梦想、这样的温暖、这样的励志。说到励志,我在去年的四月份就在《广州日报》上撰文,提议拍励志电影。【相关文章推荐】